就較長的時間觀看 ◎#駱以軍
就較長的時間觀看
愛與恨其實是不該作為相反的等價對照
某段時光
你深深恨某人
恨不得啃其心食其骨
很多年過去
完全不恨他了
什麼也沒留下
非常莫名其妙
當時的忿恨完全是白恨了
真的是夢幻泡影
但若你曾深愛某人
許多年過去了
不愛了
然仍會對那個曾經歷之種種
充滿懷念和感激
像某個烈日正午
曾經在某個異國小城的西班牙天主堂
那個牆垣上乳黃漆面斑駁裂孔
移動的流光
你或想不起他的長相了
但那個秘密的時光
你總會訝異的在自己腦海的暗室裡
巡梭 躑躕 像魚缸底部的小汽泡浮起
像小時候 舌蕾舔著棒棒糖上的細微顆粒
回憶一些「那時」的小小細節
跟那個已經不愛的 遙遠的那個人完全無關
只是一個溫度 光線 房間窗外雷雨的午後 煮咖啡的蒸氣氣味
一句傻話
突然湧現
愛比恨划算
愛是能量守恆的
恨比較像股市瘋狂下單然後被坑殺了
一場魔術罷了
魔術者也
極短暫時間計算眼睛或心理慣性的錯覺
--
◎詩人簡介
駱以軍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等。著有《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
美術設計:紀姵妏
攝影來源:紀姵妏
--
◎小編眠花試圖賞析
本詩出自駱以軍《棄的故事》。讀駱以軍詩,總覺他行蹤隨意,不大謀篇,像長者的侃侃而談複寫紙上。這種寫作策略鑄成的詩,許多讀者會說太散,或說有分行散文之嫌。而在詩的評論時,散或散文性,通常被讀者當作負面評價的一種,或者,至少閱讀這詞彙的人有不少通過負面意思解讀它,是以為「嫌」。我想提出的問題是──「散」或「散文」這一種特質作用在詩裡,何以為「嫌」(為何是一種負面評價)。以及,我們是否該因為一首詩不具備某項現代詩中的常見特徵加以苛責。讓我們先讀讀這首詩。
讀之腦中音響旋即播放李宗盛〈給自己的歌〉:「她的愛在心裡 / 埋葬了 / 抹平了 / 幾年了 / 仍有餘威」,詩的標題〈就較長的時間觀看〉是不言明主題,反倒以偏旁作主,下註腳似提醒讀者──觀看的方式,就較長的時間觀看。這首詩,細看來是一個碎嘴的中年男子根據他的觀看,去注釋愛的「餘威」。(p.s 對餘威有興趣的朋友,也推薦你閱讀楊佳嫻詩〈餘威〉)
作者以口語入詩,斷句的依據就是說話的句讀處(論效果,即是易於讀者接收資訊,與口語化的造成)。詩中一句:「愛與恨其實是不該作為相反的等價對照」可視為要旨,作者提出概念,接著在第二段舉例,以蒙太奇似的影像接嫁提供畫面斷片。「西班牙天主堂」、「魚缸底部的小氣泡」、「棒棒糖上的細微顆粒」,這些元素除了作為喻體,也是作者試圖跨越意象群和語境的束縛,試圖帶領讀者回顧其人生中感慨深刻的時空當下,提醒「跟那個已經不愛的 遙遠的那個人完全無關」。純粹是餘威的開關被觸動,「只是一個溫度 光線 房間窗外雷雨的午後 煮咖啡的蒸氣氣味」,要素齊全,傻話可以湧現。
第三段以「愛比恨划算」單句成段,試圖一擊必殺。此句所指也是愛的餘威,是一句回首蕭瑟的蓋棺論定,是語氣連貫、不悲不喜、兼備柔剛。末段將愛恨同置,並起討論。詩人花了大半篇幅說愛,只留最後幾句給恨,並收了這樣的尾:「魔術者也 / 極短暫時間計算眼睛或心理慣性的錯覺」點出魔術(恨)的幾種因素:短暫的、被算計的、錯覺的。此是一種透過定義他者來顯明所欲指涉之事物的手法。那麼,愛就是永久、被贈與的、真的。
許多讀者在評價一首現代詩的時候,常將「散化」、「散文化」作為一種負面批評。其實,這就是一種文本特徵而已,一首詩有它自己的完成,只有處理得好不好,沒有什麼缺一不可。將閱讀習慣套用在其他文本的評論起手,其實經不起深究。只好用波戈拉的句子代言:「願你在意我的核,勝於我的殼。」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6/20170629.html